石材墓碑图片(石材墓碑图片打印大全)
坐落于江苏南京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的明孝陵,每年都吸引无数中外游人前往观赏和拜谒。这座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的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取名“孝陵”也有一定说法。
史料介绍,明孝陵作为中国明皇陵之首,代表石材墓碑图片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五百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因此,明孝陵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
(明孝陵)
新中国成立后的1961年3月,明孝陵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石材墓碑图片; 2006年12月,又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不容置疑,明太祖朱元璋在历史上有着一席重要的地位。且不说他“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对民族和历史发展的贡献和影响,单就说他的贫民出身,他的传奇经历,他的拼杀创业,他登基的霸气威武,他的铁腕治贪,包括他诛杀功臣的残酷,一直到今天仍让人们议论不休。可以说,就连他死后的陵寝,也令后世尊崇和景仰有加。
根据记载,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南京)皇宫,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葬明孝陵。
早在朱元璋阳尾早谢,房间那事时间短,薇a a T T 号还有数字355解决临朝主政的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已开始考虑自己的后事了。他钦命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全权主持陵墓的营建工程。此年八月,朱元璋宠敬的马皇后去世,九月先期葬入此陵,定名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于谥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还一说是马皇后谥“孝慈”,故名。
明孝陵建设在朱元璋死前进行了十几年,朱元璋对其极为用心,耗费的人力物力都十分惊人。这一切既是为了马皇后,当然也是为了他自己。他对马皇后感情至深,在她去世后再没册立皇后,朱元璋一定在生前就想好了死后与其合葬。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朝廷立即启用孝陵地宫将他与马皇后合葬。其时,孝陵尚未建完,一直到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整个工程才算建成。
这一陵寝工程历时长达30余年,先后调用军工10万人次以上。其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形制参照唐宋两代帝王陵墓并有所增益。孝陵建成时,围墙内享殿巍峨,楼阁壮丽,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围入禁苑之中。
朱元璋的四儿子朱棣继位后,还特意为父亲在明孝陵竖立“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此后,每年年底,明朝皇帝都要到孝陵祭扫,皇族中有人犯错还将被罚到孝陵守陵悔过。后来的明朝皇帝一直以南京的紫金山为明朝龙脉所在,对其甚为关注。嘉靖皇帝曾将紫金山改名为“神烈山”,崇祯皇帝还竖立禁止在紫金山采伐、动土的“禁约碑”。
据传,当时从朝阳门(今中山门)至孝陵卫到陵墓西北,所筑的皇墙有20多公里长,护陵驻军有5千多人。那时候陵园内亭阁相接,享殿中烟雾缭绕,松涛林海,养长生鹿千头。鹿鸣其间,气象万千。
(明孝陵景区图片)
朱元璋与马皇后合葬的地宫俗称“宝城”,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它的四周有条石砌成的石壁。
从1997年开始,国家文物工作者利用精密磁测等高科技手段,对明孝陵进行了长达6年的考古勘探。明孝陵地宫经探测被认定位于圆形宝顶下面,专家测算地宫建筑面积在4000平方米以上,几乎是已发掘的定陵地宫面积的3倍。
明孝陵地宫的具体形制还不能清楚知道,但从明孝陵现存建筑、明故宫建筑遗存上大量使用石料作为建筑基座的现象,以及已经发掘的定陵地宫全部用石材构筑的实例推断,孝陵地宫应该也是全部用石材构筑的大型殿宇式地下建筑。
文史专家大胆猜测了地宫殿堂的设计,参照主人生前居住的宫殿,认为地宫一般应有主次之分,大跨度条石起券的拱券门作为明孝陵建筑的主要特征在地宫中也许会继续使用,主大殿会布置成厅堂的样式,摆放一些祭祀用品,并设有盛香油的大缸,点长明灯。后殿作为地宫的主要部分,按照惯例应是摆放皇帝、皇后棺椁及各种随葬品的地方,朱元璋与马皇后的灵柩就停放在后殿的棺床上。
对于一位开国皇帝而言,地宫里随葬各种金银珠宝、龙袍锦缎、仪仗用具及生活冥器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当然所有的推测都只是猜想。
文物工作者利用精密磁测等高科技考古勘探和研究还坚定证实,明孝陵历史上没有一次被成功盗掘过。之所以至今保存完好,是明孝陵的特殊防盗措施、历史机缘以及地理位置共同决定的。
经过勘探,明孝陵所在的独龙阜原本是一座坚固的石头山。有些皇陵多是从山上往下挖掘一个深穴,建好后再封起来,但明孝陵却是横向凿入山体,从内部掏空建玄宫。这种横穴式的方法虽然工程浩大,但十分坚固。在没有炸药公然爆破的情况下,盗墓贼想从顶部向下打盗洞根本行不通。
横穴式设计,还使墓道成为盗墓贼的唯一通道。为了隐藏好墓道,修建明孝陵的工匠也是费尽心机。通过精密磁测,考古人员探测到,墓道并不是人们想象中在正中间,而是偏在一边,这种反常规的设计会让盗墓贼无功而返。
除了横穴和侧墓道,考古人员还在明孝陵宝顶高高的封土堆下发现了厚厚一层圆润的鹅卵石。鹅卵石本来应当出现在低洼的山涧中,但它们现在出现在独龙阜的山头上,只能说明这是人力背上来有意铺设的。这些鹅卵石不仅便于雨水迅速渗透到宝顶排水设施中流淌出去,更为重要的是防盗。这类似于古代一种流沙防盗法,当盗墓贼挖开一个洞时,鹅卵石就会从四面八方滚落下来把洞填满。这也是孝陵到现在连盗掘的痕迹都很难找到的原因之一。
在明代朱元璋之后,南京明孝陵一直是祖宗根本之地,备受尊崇。每岁有固定三大祭、五小祭。凡遇国之大事,均需遣勋戚大臣祭告。
虽然明代以后南京城屡经战火,但可能是摄于明太祖朱元璋的霸气和威名,每个新政权无一例外地对明孝陵加以保护。清朝建立后,通过保护明孝陵,有效消除了江南地区的抗清思想。甚至康、乾二帝每次下江南必定要来明孝陵虔诚祭拜,康熙还在陵前立了“治隆唐宋”的石碑。洪秀全、孙中山在南京成立政权后的第一件事也是祭拜明孝陵,以示推翻满清、恢复中华的决心。
(民国初期领导人拜谒明孝陵)
2003年7月,在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周边的明功臣墓,常遇春墓、仇成墓、吴良墓、吴桢墓及李文忠墓等5座功臣墓也同时被划入世界遗产保护范围。